疫情期間,市民情緒猶如過山車,喜怒哀樂更替起跌。我們不時聽到市民的怒吼,而從網絡上看,到底甚麼事情令網民「最憤怒」?大數據分析發現,政府官員和政策是疫情期間令網民最感憤怒的原因。
官員捐薪被指東施效顰惹狠批
慧科透過人工智能系統分析了2020年首三季(2020年1月1日至9月6日)逾2,915萬則留言,透過分析網民留言,找出其內容所表達出來的各種情緒,並根據心理學上對人類四種基本情緒的劃分,包括高興、悲傷、驚憂及憤怒,計算出網民對表達「憤怒」的佔比。數據發現,2月28日為網民「憤怒指數」最高的一天,正是渡過「最開心一天」(2月14日)後兩星期。翻查留言,令網民感「憤怒」的事件為當日特首宣佈所有政治任命官員向公益金捐出一個月薪金,以示同心抗疫、共渡時艱的決心。恰巧在同一天,新加坡政府亦宣佈為共渡時艱,總理、閣員和國會議員等減薪一個月。相關事件在網絡上引起廣泛討論和比較。從慧科的熱詞系統發現,當日獲最多網民提及的熱詞為「公益金」及一個月,「減薪」亦最少出現172次。仔細分析留言,發現網民普遍不滿香港政府官員只捐出一個月的薪金是「太少」,只是企圖模仿新加坡政府的做法來挽回民望。網民更直指特區官員應減薪而非「捐人工」:「你地啲人工咪又係我地啲錢,捐一個月人工就當無左件事啊?」
全日禁堂食再觸發網民怒火
到了7月29日,慧科的人工智能系統更發現網民的「悲傷」、「驚憂」及「憤怒」情緒在同一天達到最高峰。時值第三波疫情,當天是政府首日全日禁堂食,建築工人和清潔工人等戶外工作者冒雨「遍地開餐」的情況以洗板式傳播。從留言分析,網民認為政府全日禁堂食的措施不能有效控制疫情;相反,相關措施妄顧市民和戶外工作者需要,相關政策亦被指「離地」:「只許州官放火,不准百姓點燈」「基層工友何處容身?」值得注意的是,「驚憂」、「悲傷」或「憤怒」的熱詞異常相似,「政府」、「香港人」和「食飯」為三大情緒的最熱熱詞。
從以上數據來看,總結網民在首三波疫情期間感到「憤怒」的原因,很大程度基於網民認為政府的抗疫措施未能回應市民訴求,亦欠缺政治智慧。當新一波疫情來臨之時,種種不滿會否繼續主導輿情?當局能否參考網民在首三波疫情所反映的情緒,在推出抗疫措施和施政方針回應市民的訴求,這也是值得繼續研究的課題。